Quantcast
Channel: 豆瓣: INTP小组的讨论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61

类型、想象共同体与群体主义 (豆瓣 INTP小组)

$
0
0
中国是个有着深厚群体主义传统的文化体,农耕时代曾因其辉煌的综合实力统合了东亚、东南亚各小文化体,形成人口众多且相对稳定的汉文化圈。
先秦诸子对上古文化的所有归纳中,儒家以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在汉代获得统治地位并一直持续至今。
儒家的两个内核要素是:
1.权力分配秩序,以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模式纵深发展出一个尖塔式结构,与代代相继的轻商政策结合,消除了自然市场经济所蕴含的所有变量,也根除了分工对社群组织的内在推动力。任何其它文化交流,也都会消融在权力结构中。时至当下也并无实质改变。
2.大家庭为儒家思想的横向轴,家长权所代表的道德体系,是在官僚代表的公权力之外的无远弗届的隐权力,并一起面向皇权。《红楼梦》之所以伟大,是因为通过元妃与贾母、贾政的关系结构,以及该结构对人性的碾压,而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终极归纳。林黛玉以生理、心理双重疾病(缺点)而又深具人性的个体,对整个儒家体系(君臣、父子、夫妻)形成人文主义观照,上接王阳明的“良知不分贤愚”,下接民国革命。正好形成一个回环,又透出新消息。

群体主义就是中国人的想象共同体。鲁迅说中国历史只有吃人两个字,吃的就是林黛玉式的人性的、个体的人。
鲁迅是另一个林黛玉,被毛共反用,以便进入社会##、共产##。这是另一重群体主义,实质并无区别。孔子学院遍及全球,与鲁迅退出教科书是可以互释的。

这样的语境里,MBTI、INTP的类型分割也是不会例外的。个体性的惶恐,在本组主题里篇篇可见,个人回复里也处处可见。

这种惶恐的根源,其实并非缺乏知识资源,网络时代尤其如此,而是基因里就有的先验恐惧,和事实处境里的功利权衡。人性的那部分,只能安放在虚拟网络中虚拟ID背后的群组成员互相确认的归属抱团——在这个意义上,整个豆瓣都是如此。

我确信这已远远悖离了荣格及其后来者的本意。

即使是@鑫天王 这样的人,也并未超出这个范畴,虽然高出一个比较级。Ta在商业上使用了这种群体主义效应,同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深陷其中。

知识的确是可以使用的,不论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,还是佛教的知见行证,还是亚里士多德按对象动变与否将纯知识(数学、神学)与实践知识区分开来,都表明知识与实践(行动、行为)的关系。但在我看来,即使是实践知识,也要建立一种与实践的距离,以避免成为对实践的规定,反之也一样。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的荒谬之处不仅在于实用功利主义,更在于对知识的亵渎。同时也证明了中国古典世界缺乏真正的知识。
知识指向逻辑真理,是属灵的;实践指向事实真相,是肉身的。它们是并行不悖的,而无需强行扭合甚至彼此凌驾。

强调并行不悖,既是为了确保知识的严肃性,以趋近于神性,也是为了让实践具有多向可能,从而确保人类生活中丰富的人性。这样才能在神性与人性这两端留下可扩展的端口。

不要为自己的缺点在任何群体主义里寻求合法性和存在感!缺点只是其本身。过分地急切地改变缺点,只会导致你的两个端口都被关闭,而变成一个可被轻易驾驭、利用的无主体性的人,也会轻易变成打手和帮凶。

我是反心理学的,尤其是应用性的,它最终将成为人性的刽子手。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61

Trending Articles